十年颤抖,药效渐退
生活仿佛被按下了“慢放键”
对于66岁的帕金森患者梁阿姨(化姓)来说
每一天都是与身体僵直
步态困难的艰难较量
近日,她在连一医成功接受
机器人辅助脑深部电极植入术(DBS)
重新找回自如行动的希望......
01
病情漫长,帕金森诊疗路漫漫
梁阿姨今年66岁,大概从十年前开始,她的右手和胳膊就会不受控制地抖动,特别是一紧张或者情绪激动的时候,抖得更明显。虽然也去过多家医院检查,但一直没搞清楚到底是什么问题。直到2018年,她才搞清病因,并确诊为“帕金森病”。之后,她开始吃药治疗,症状慢慢有所好转。
可是最近这两年,梁阿姨的情况又变差了。她渐渐感觉走路起步困难、身体僵硬、动作也变得很慢,就算增加了药量,效果也不理想。特别是最近这一年,她发现每次吃药后药效维持的时间越来越短,经常还没到下一次吃药的时间,手抖、身体发僵这些症状就又出现了——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为“剂末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她的日常生活。来看病的时候,她每天都需要服用好几种治疗帕金森的药物。
02
机器人辅助,DBS术实现精准治疗
针对梁阿姨这一情况,神经外科首席专家李爱民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在仔细检查和分析后认为,她适合接受一种叫做“脑深部电刺激术”(简称DBS,也叫“脑起搏器”手术)的治疗方式。术前,医生为梁阿姨进行了UPDRS-III评分(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评估的金标准)改善率达50%,符合手术标准。
那什么是是 DBS?它是怎么工作的?
李爱民教授介绍说,就是在病人脑内深处植入一根细细的电极,目标区域常常是一个叫丘脑底核(STN)或苍白球内侧部(GPi)的地方。然后,这根电极通过一条导线连接到胸口皮下的小装置(脉冲发生器),它就像个微型起搏器,能持续发出电信号,刺激特定核团。有了这样一个装置,就可以有效缓解帕金森病带来的震颤、僵硬、缓慢等症状。
手术当天,刘长涛医生先在梁阿姨头上固定了几个用于定位的微小螺钉,然后带她去做了一个详细的头部CT。之后,这些影像数据被传送到手术机器人的系统中,与之前做的磁共振(MRI)图像融合在一起,就像有了一个“高清导航地图”,能够精准找到需要治疗的大脑目标位置。
这里用到的“手术机器人”是现代医疗中的一项高科技,它能够融合多种影像、通过智能算法精确规划路线,并操控机械臂精准操作。这样做手术更安全、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特别适用于像帕金森病、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03
重获新生,科技点亮康复之路
术后一个月,梁阿姨恢复良好,成功开机后肢体僵硬、震颤等症状明显改善,起步和转身较前轻松,剂末现象得到有效缓解。DBS手术作为药物之外的重要治疗手段,尤其适用于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可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药物副作用。
李爱民表示,机器人辅助DBS手术实现了功能神经外科领域的精准、安全、微创治疗目标,不仅误差极小、可避开重要血管和功能区,还具有术中实时调整路径、注册便捷等优点,为复杂病例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温馨提醒
帕金森病虽至今无法根治,但通过手术、药物、康复、心理等综合治疗,可有效控制症状,减轻药物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
连一医提醒患者务必定期随访,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切勿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
图片内容引用健康中国、柳叶刀。
声明:科普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大众科普使用,无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Copright© 2022 连云港市脑科医院 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81507号-1 苏公网安备32070502010595号